艾草的那些诗词歌赋你知道多少?
艾草的繁盛于中国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溪谷湿地或是道旁小路,甚至险峻的峭壁悬崖和贫瘠的草原荒地都有它的身影,目之所及之处解释它,成为吟咏寄托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早在反映周朝的盛衰与千年前人们充沛纯真感情的《诗经》篇章中,已然沾染了艾草那浓烈的馨香: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从夸张的手法中变得愈发强烈,在反复叠踏的咏叹中跃然于纸上,让转圜了几世几代的我们沉声念起的时候,也能对于在馥郁的艾草气息里采摘时心不在焉的祖先饱含的相思与期盼感同身受。这带着“艾草”的诗句即便放到当今作为感情的表达也依旧新鲜而隽永,带着惶惶而踟蹰的焦灼,成为了传世经典之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用诗歌吟咏过春日暖风中的艾草: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描述了暖阳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正是有欣欣向荣的繁盛之姿态,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粼粼光辉。一阵和煦的轻风挟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其中的“蒿艾”自然是“艾草”的别称,正是有了艾草味道气势如虹的侵略感,盛春的惬意和繁荣才更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感。艾草仅是靠着气息,就为整个春日画面蒙上了一层岁月静好,人心温柔的滤镜,可谓珍贵。
陆游曾有多篇作品与艾草相关:今朝偶一到,蒿艾如人长。(《雨晴至园中》)从连幼儿都能背上两句的《回乡偶书》就可知,陆游对于故土和亲情的重视非比寻常,而这蒿艾,再次成为了他一生感情主基调的见证,“偶然地来到了许久不曾留意的园子,想不到艾草已经长得和人一样高了。”看着这些荒芜的艾草,感慨着时光流逝,便又怀恋起家乡故土的种种,仿佛艾香,正如惆怅。
除了经典传唱,现代许多人文作品也将艾草作为充满古韵的概念来营造气氛,古风插画《雾锁烟雨峰》中一句“荒野苦艾草离离,疏竹梧桐雨。”就得到了许多人津津有味地琢磨与喜爱。离离艾草是凄凉的主角,苦雨在稀疏的竹林和梧桐树间滴落,寥寥数笔就将那忧伤弥漫的感觉系数表达。
其他关于艾草的诗文多得也不胜枚举,多是和端午节气与自然景致相关,可以说艾草的确能称得上是诸多经典意象中的一个重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