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文化

浏览次数:981

艾,这株神奇的小草,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世态如何跌宕,始终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健康、和谐、文明、进步不弃不离,承载了自身的担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既独具特色又蔚蔚壮观的文化现象。

一是通过对艾草价值的肯定、应用与赞颂,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墨客到凡夫俗子形成了跨越三千年的人文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玉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文圣孔孟对艾草的价值进行了肯定和赞颂,在养生保健上,孔子说:“无病自灸”。在疾病治疗上孟子说:“犹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庄子说:“越人熏之以艾。”

两汉时期,科圣张衡在《南都赋》中介绍了艾草的耕种:“若其园圃,其香草则有薛荔蕙若……”东汉训诂学家张揖注:“薛,赖蒿也。”赖蒿即艾草。

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用艾草预防疾病、治疗疾病20余处。

唐朝大诗人韩愈赋诗曰:“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围。”

宋朝《宋史·太祖记》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亲自为弟赵光义灸足三里。

宋代文学家、诗人欧阳修写灼艾帖,记载其儿子用艾灸治疗寒疾。

从汉至今,历代用艾灸治病的代表医家如:汉·张仲景,晋·葛洪,隋·策元方,唐·孙思邈,宋·苏颂,明·李时珍、赵献可、张介宾等200余家。

二是从天文气象、地理生态对艾草的生长及质量优劣的影响,形成了艾草独特的生态文化、基因文化和物候文化。

三是从端午节挂艾草、制香包,芳香避秽,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反映了艾草的祭祀文化、民俗文化及中华民族崇高的真善美文化。

四是艾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反映了艾草的经济文化。

五是从艾草种植、加工到贸易使不少农民脱贫致富,反映了艾草的社会文化。

六是各级政府扶持艾产业发展,反映了艾草的政治文化。

七是自古至今与艾草相关的文献史料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艾草历史文化。

八是从近现代名目繁多的艾草制品及相关灸具等,反映了艾草的物质文化。

九是从艾草的制作工艺与应用方式的不断改良,反映了艾草的科技文化。

十是从中医人用艾产品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反映了艾草的医药文化。

十一从艾草自古至今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广泛应用,反映了艾草的养生保健文化。

诸多艾草文化,均来自于可歌可泣的艾草精神。

艾草生长在荒山野岭,池边路旁,肥沃的田间从来看不到它的身影,既不劳人们为它浇水施肥、精心打理,更不与其它作物争宠夺爱,任凭风吹雨打,雾露曝晒,依然杆壮叶茂,屹立挺拔。不仅彰显了傲骨清风的气节,更体现了艾草不求所得但求所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艾草是草,但它又是一株与众草不同的草,它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婀娜的身姿对自己进行修饰和装扮,但从它生成那一刻,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清清白白的叶面,享受的是它释放出的沁人心脾的馨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一贯崇尚的做人一是要清清白白,二是要谦虚低调,三是要释放大爱的情怀和道德精神吗?

艾草,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暖宫安胎的功效。千百年来,有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夫俗子、平民百姓或用其填充饥腹,或用其驱邪避秽,或用其养生保健,或用其疗疾治病,均不同程度的享受着艾草的恩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些恩德正是艾草燃烧自我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结果。

艾草不求所得但求所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清清白白、谦虚低调、释放大爱的精神;燃烧自我施恩人类的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成就了人类的健康,成就了家庭的幸福,成就了经济的发展,成就了社会的繁荣。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崇尚艾草精神,颂扬艾草精神。


      友情链接 : 南阳艾产业学院  |  南阳宛艾产业协会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20-2022 艾草之乡栏目 豫ICP备17006728号